仔豬腹瀉是近幾年養豬業的常見病,也是制約養豬業發展的一個瓶頸,無論是集約化豬場還是中小型豬場或者是農村散養戶,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仔豬腹瀉問題。針對這個問題,業內人士采取過N種辦法,但是效果參差不齊。
在拜訪服務過程中了解到一些豬場:1、母豬產仔的時候就出現仔豬拉稀;2、產后2-3天產房出現仔豬先嘔吐后拉稀現象;3、在產后10天母豬出現奶水少仔豬拉稀的現象;4、給拉稀的仔豬換一頭母豬哺乳,拉稀就好了;5、給拉稀的仔豬立即斷奶拉稀就好了。出現這種情況很多豬場給仔豬灌藥打針,治療效果不明顯,造成仔豬嚴重脫水,導致僵殘仔豬多,死亡率升高,斷奶重減輕。究其原因做深度分析。1、病毒性方面:傳染性胃腸炎、流行性腹瀉、輪狀病毒、呼吸道豬冠狀病毒、圓環病毒、偽狂犬病毒、豬瘟病毒、博卡病毒等。2、細菌性方面:致病性大腸桿菌(紅痢黃痢白痢)、沙門氏菌等。(1)接產不規范臍帶血丟失造成仔豬缺鐵性貧血引起仔豬腹瀉;(2)沒有吃到初乳導致低血糖,或初乳攝取不足,仔豬出生后六小時內必須吮吸到初乳,當母豬生病造成初乳質與量的不足,或者仔豬遭受冷應激時,會造成仔豬初乳攝取不足,引起下痢。(4)寄養不當,寄養的豬因吮吸的乳頭位置改變而較易緊張,增加疾病的發生,造成仔豬下痢,成功的寄養仔豬應在仔豬出生后12-24小時內完成。 (5)衛生消毒:分娩舍未做優進全出。沒有保持清洗消毒干燥。 ①保溫不夠,仔豬出生后是否有足夠的保溫燈、保溫板,燈泡高度是否正確等,初生仔豬的溫度從37 ℃逐漸降低。潮濕,在沖洗豬舍后沒有保持適當干燥會造成仔豬下痢,潮濕的地面相當于溫度下降6-9 ℃。 ③晝夜溫差相差10℃以上,一般要求仔豬的床面溫差不能超過 1 ℃,分娩舍溫差不能超過2 ℃。 ④仔豬出生后處理不當,弱小仔豬需要特別的照顧,卻被忽視,當發生下痢時,注射鐵劑會降低其免疫力。本類病一年四季均在發生,或者是反復發作,表現為在采取多種措施后病情突然穩定下來,然后大約8周后又再次發生,仔豬大量死亡,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,發病嚴重的豬場里仔豬數量比母豬數量還要少。病毒性腹瀉臨床主要表現為仔豬水樣腹瀉,在24小時內即可迅速脫水,部份出現嘔吐;高發病率,高死亡率,5日齡內發病仔豬的死亡率為70%-100%;所有豬均易感,腸壁變薄透亮,腸管內沒有內容物,腹瀉糞便氣味不一樣,一個呈爛蘋果味,一個呈醒臭味。但種豬、生長育肥豬表現為一過性腹瀉,一般不會出現死亡。1、體溫39℃以下、不發熱的,呈糊樣腹瀉的,多數為細菌性腹瀉。2、體溫39℃以上、發熱的,嚴重時個別嘔吐的,呈水樣腹瀉、并且消瘦較快,有傳染性的腹瀉,多數為病毒性腹瀉。3、精神和吃食正常,排出黃白色未消化飼料渣樣稀便,即營養性腹瀉或腸蠕動紊亂。4、仔豬出生采初乳或出生2~3天即腹瀉,治療無效或極易反彈的頑固性黃白痢,即母源性腹瀉。5、仔豬出生1日齡正常,2~3日齡開始腹瀉,呈傳染性,身軟如泥,體溫36℃~37℃降低、治療無效多數為偽狂犬感染所致。6、2-4月齡仔豬腹瀉,皮膚泛紅,發熱40℃以上,排便惡臭,呈綠色或草綠色,嚴重者帶有小氣泡,極為可能是仔豬副傷寒。7、30-60斤體重保育豬,排血色、西紅柿樣或烏褐色稀便,多數為痢疾。8、體溫40℃以上,傳染較快、常一窩發病,嚴重時個別嘔吐的,呈水樣腹瀉、并且消瘦較快,眼瞼糜爛、有明顯眼屎,死后全身發紺,很有可能是溫和型豬瘟感染。(二)鑒別診斷:從腹瀉的發生率,死亡率,病程進行診斷發生率
1、仔豬腹瀉高發生率:大腸桿菌,豬流行性腹瀉;2、球蟲低發生率;3、沙門氏菌,梭菌發生率不定;4、營養性下痢,環境因素等;1、仔豬高死亡率:傳染性胃腸炎,梭菌腸炎,早發性大腸桿菌2、低死亡率:營養性下痢,球蟲,輪狀病毒,遲發性大腸桿菌1、病程長:營養性下痢,球蟲,輪狀病毒,遲發性大腸桿菌,營養因素2、病程短:傳染性胃腸炎,梭菌腸炎,早發性大腸桿菌 1、顏色:黃色--細菌性腹瀉,霉菌毒素慢性中毒,灰色--沙門氏菌引起,保溫2、pH值:酸性--病毒性腹瀉,堿性--細菌性腹瀉3、腹瀉狀態:噴射狀--病毒性腹瀉,順流狀--細菌性腹瀉,水樣--水質,鹽份偏高4、氣味:醒臭--細菌性腹瀉,爛蘋果臭--病毒性腹瀉 本類病目前還沒有特異性方案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,只能采取綜合防控策略,多管齊下,以求減少損失。但是在實際生產中,同樣的方案在一些場可以有效控制本病,而用到其它場又可能沒有任何效果,這樣的***性讓豬場生產管理者千頭萬緒,不知如何入手。其實簡單歸納起來所有方案可以分成三類,一是用于母豬的方案,二是用于仔豬的方案,三是用于環境管理控制的方案。(1)針對病毒性腹瀉:選擇疫苗免疫:選擇與當前流行毒株同源性高的滅活疫苗,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,再加上良好的飼養管理制度是可以取得相對滿意效果的。因此控制仔豬流行性腹瀉的推薦免疫程序為:使用與流行毒株同源性高的滅活苗在9月份,10月份對母豬群(包括后備母豬)進行兩次普免,以后在產前30-40天、15-20天各免疫一次;實際生產證明這樣的免疫程序可大大降低仔豬腹瀉的發生率。(2)建議豬場做抗體檢測:抓好對整個豬群都有影響的豬瘟、偽狂犬、藍耳病,圓環病毒的基礎免疫,定期檢測以評估防控的效果,并及時作出調整也是非常重要的,很多豬場已經證實只要這四個疾病相對穩定,即使仔豬發生腹瀉,損失也相對要小得多。1噸哺乳料中添加:母豬用***1kg+70%黃芪多糖800g+母豬用微生態2kg,連續使用15天,后按正常用量使用1個月。1噸哺乳料中添加阿莫西林1kg連續使用7天。主要防治母豬產后消炎,副豬,鏈球菌病,豬丹毒等。存在霉菌毒素的,添加***脫霉劑30天;(4)秋冬季節適時做好母豬驅蟲工作,每季度驅蟲一次。1、空欄清洗、消毒、干燥一周后方可轉入健康的母豬;10日齡以上,可采取斷奶,人工乳喂養;10日齡以下換好母豬代乳; ***好進行一次徹底的空欄消毒,切斷傳播途徑,發病豬舍專人管理,工具嚴格消毒。 5%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、0.9%生理鹽水150毫升、5%碳酸氫鈉注射液30毫升、慶大霉素40萬單位,阿托品0.5毫克,地米5毫克。 中大豬發生流行性腹瀉,控料2-3天,飲水中添加黃芪多糖和硫酸黏桿菌素和口服補液鹽。任何疫苗或者藥物都不可能完全替代良好的管理對豬群的影響,豬只日齡越小越是如此,任何疾病都是如此,這就要求更精細的進行一些細節管理。由于本病是通過感染發病豬群排泄物中的病原而進行傳播的,***主要的傳播途徑是:糞--口傳播;所以及時清理豬欄里的糞便,減少環境中的病原量就顯得尤為重要,盡早淘汰腹瀉仔豬,及時清理豬欄中的糞便和生石灰吸濕干燥消毒,可以縮短發病時間,***大限度減少損失。傳統的冬季拉稀病時,只需要將舍內溫度提高到20-25度,一般1周左右就很快過去了。同樣在處理本病時溫度的控制也是***,產仔舍內溫度在23度以上,而仔豬的溫度要求(保溫箱中)產后***周34-35℃,第二周30-31℃,第三周26-27℃。溫度是***好的保健藥品!濕度也是控制本病的關鍵,低溫時***佳的降低濕度的方法是使用熱風機。既能保溫又能降低濕度,干燥是***好的消毒劑!產房仔豬發生腹瀉的時候只注重保溫,沒有控制好氨氣濃度,沒有注意空氣質量,就老是治不好。提高舍溫,合理控制氨氣濃度,腹瀉就好治了。證明空氣是***好的營養!產房的周轉頻率!產仔舍實行嚴格的全進全出制,分單元斷奶移走全部母豬、仔豬后,進行徹底的沖洗、消毒、干燥,熏蒸,空欄,至少空欄7天后才能轉入臨產母豬待產。(6)加強生物安全措施,杜絕無關生產人員進出!關注進出豬場的人員、物資、車輛的隔離與消毒處理,防止病原從場外傳入。(資料來源:互聯網)
免責申明:本微信服務平臺資料來源于網絡收集,以供給大家學習、交流為目的,請諸位在閱讀后,盡快刪除,尊重資料原作者,支持正版。若所列資源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直接留言,立刻刪除!